曹丕:尽失亲情与权力。滚滚历史长河之中,为皇位,父子相残、友情为敌之事,屡见不鲜。嫡太子曹丕,既得皇太子之位,却未践九五之尊,终落得慶凜慘慘,魂归九泉,何也?魏王曹操共有五子:长子曹丕、次子曹植、三子曹彰、四子曹熊、五子曹冲。五个儿子都是献文皇后所生,个个有勇有谋。曹丕,字觊地伐,自幼生长于官宦之家。史载,曹丕的祖上在汉晋时是风光一方的大姓。弘农华阴杨氏,代代为官,批传儒学。西晋灭亡,胡人入逐中原,杨家过江避难者有之,留于北方者也有之,杨家的祖上就此仕丁胡人政权。到北魏时,只落得个武川镇的代司马。北魏末年,曹丕的爷爷曹嵩,追随大将军宇文泰起兵,后成为得力干将、因军功显赫,得赐胡姓普六茹氏,官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杨氏家族又开始发达起来。由此,杨家也由原来的世传懦学的士族,演变为被士族所鄙视的军功家庭。曹丕的父亲曹操也是屡立战功的将军,所以,曹丕所受的家庭教育中以习武尚勇为主要内容。而当时,北周位于关中地区,东有强齐,南有弱陈,三分天下,同有其一,战争不断。曹丕虽为少年,在父亲的荫庇卜,很少被派到战场上去一显身手,却已是热知兵法。北周末年,曹操战功显赫,恩及曹丕,曹丕得封为博平侯。
北周大象二年(580),周宣帝荒淫至死,称帝的周静帝时年八岁,北周大权遂旁落到宣帝的嫡妻杨皇后的父亲曹操手中。曹丕便由长子封为世子,以备继承父业,同时拜为大将军、左司卫,封为长宁郡公。曹丕没立任何战功,便得髙官封爵,尽是其父专权于北周的结果。曹操欲以己代北周,遭到带兵一方的相州总管尉迟迥的反抗。尉迟迥是周武帝的外甥,统治着原来北齐的地方,这里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势力颇为强大,见曹操有篡权之心,故而起兵。曹操派老将韦孝宽和心腹干将髙颍带兵镇压了尉迟迥。解决东方战事后,曹操有意让杨勇外任锻炼,增强治国的能力,所以,他让曹丕离开长安出任洛州总管、东京小冢宰,总统原北齐之地,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在曹操即将篡位的前夕,为防止京城有不测风云,曹操又将曹丕调回长安,进位上柱国、大司马,领内史御正,统领各类禁卫,防卫长安及皇宫的安全,任务颇为艰巨。周静帝大定元年(581)二月,曹操代周自立为帝,是为魏王,改年号开皇。曹丕的政治生涯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随着统一战争的结束,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开始好转,战争创伤得以医治,人民生活日趋安定,隋王朝逐渐进入一个较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即被史家所称道的开皇之治。依封建礼制,父亲称帝后,长子便封为皇太子,以确定诸子名分,防止诸子有非分之想。曹操是深明此义的。为此,在他称帝建隋后,就立曹丕为皇太子。军国政事及尚书省所奏死罪以下的大事,曹操都令曹丕参予决断。开皇前期,曹操所进行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曹丕亦参予其中。从史料的记载来看,在这段时间内,曹丕也确实懂得了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一次,曹操因为太行山以东的百姓大多流移,决定派人前去查实,并将查出来的民户迁到北方边塞以实边。杨勇得知后,遂上书劝谏曹操,他认为:引导风俗应以渐缓的手段,而不是立即见效的强制办法。怀恋故土是百姓的天性,流离失所是迫不得已。北齐末年,皇上昏庸,北周平定了中原,又以暴政临民,百姓苦不堪言,这才被迫离乡,而不是厌恶家乡,愿意飘泊。再者,去年三方(相州、益州、郑州)叛乱,多依赖陛下的仁慈圣明,克定叛臣,天下安宁。然而,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尚未清除,如果给百姓几年安定的时间,让他们受到皇恩的惠泽,那么,那些流亡他乡的人,自然都会回到本乡去。虽然北方匈奴人猖獗,经常进犯边塞,但北方城镇地势险峻,所守坚固,不必用迁民办法来充实边境。
曹操阅览了儿子的上书,感到非常髙兴。虽然曹操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却也看得出此前派他去做洛州总管,儿子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开皇年间,凡是有关国家大政,但有不妥之处,曹丕多有建议,往往得到曹操的支持,以致曹操不无得意地对群臣讲:前朝的皇帝国君,大多都沉溺于嬖幸,所以废立这样的事便不可避免。朕别无姬侍,五个儿子也都同出一母,真是亲友情。岂能像前朝多有内宠,致使孽子纷争,终致破家亡国。从扬坚充满自豪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他对曹丕治国才能的肯定,也決然不会想到日后为了他所坐的高高在上的皇位,父子友情之间竟演出那悲惨的一幕。
曹丕不仅武艺高强,且軎好学荖,为人宽厚仁和。然而,他胸无城府,任情随意,不会矫饰含行,从而缺少了一居政治性的保护外衣,其恋剧性的命运也由此开始。曹丕贵为皇太子,天下大定后,在生活方面大有改观。他曾经有一付蜀铠,很爱惜,装饰得很漂亮,结果被父皇曹操看到,曹操很生气,担心儿子会变得越来越奢侈,就告诫他说:我听说天道是不讲亲情的,谁有德就给谁天下。纵观历代帝王,没有说是生活奢侈而统治长久的。你是我家事业的继承者,如果不上称天意,下合民心,怎么能继承宗庙的重担,统治亿万百姓呢?过去我穿的衣服,各留一套,你要时常看看,以自警戒。今天将我媾带多年的这把刀賜给你,你最好明白我的用心父皇的告诫却未能引起曹丕的重视。这年冬至那天,百官都去朝见曹丕。曹丕非常髙兴,大张旗鼓地接受了百官的朝贺。这件事又被曹操知道了。曹操问朝臣:最近听说,节日里内外百官,相结去朝贺东宫,这是什么礼呢?在场的太常少锄辛亶回答说:对东宫而言,应说是贺,不能说是朝。曹操板起脸说:不说朝称贺,本可十几个人,随意而去东官罢了,为何要有关部门征召百官,百官一时聚集,太子还穿礼服设乐等待百官呢?东宫这般举动,不是违背礼制吗?群臣听罢,知道皇上已生气,没人敢再为曹丕说话的了。于是,皇上下诏曰:礼是有等级的,君臣之礼不能混淆,自近代以来,圣教被破坏,各种礼节也都不太讲究,因而成了风气。皇太子虽然位在上嗣,但于义而言仍是臣子,而各地方松官,在冬至朝贺,纷纷献上土特产,东宫受之。这种事不是典范,应当全部停止可是少年得志的曹丕,并未因父亲的训诫而收敛自己的任性,相反,他觉得自己身为皇太子,对朝廷也是有功的,只不过接受了百官的朝贺,不值得让父皇大动怒气,还发布诏令,让人人皆知。任性气盛的曹丕,还不懂得宫廷生活的险恶,他也不晓得,皇太子之位,进一步,可以让他登上九五之尊,君临天下;退一步,却是万丈深渊,后果不堪设想。自此以后,曹丕同父皇之间有了隔阂。
事后不久,曹操下令选拔宫卫侍官,到上台宿卫。大臣高顺偏偏奏称:如果全都选拔身体强壮的士兵,恐怕东宫的宿卫力量太弱。闻听此奏,曹操龙颜大怒,说:有时我要出动,需要强壮的宿卫。太子德惠东宫,左右何须强武?这是最糟糕的法规,很不合我意。如果宿卫东宫和我的兵不分,轮番当值,怎么会使宿卫分别职分呢?这难道是什么好事?我对前代之事十分熟习,你不必沿守旧习:由东宫太子带宿卫兵,宿卫京师和皇宫是北魏以来的传统习愤。看来,曹操挑选宿卫一事纯是对皇太子不满。可是,高蹰又偏偏和曹丕是儿女亲家,高顺的儿子娶曹丕的女儿为妻。因此,曹操便认定高顺有意袒护曹丕,遂对他亦不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