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国”和“诸葛”,人们最先想起的当然是诸葛亮。也许正因为诸葛亮名声太大,才让三国舞台上的其他“诸葛”们都显得暗淡无光了。事实上,诸葛家族在魏蜀吴三国官场都有重要地位,甚至一度把握了两国的朝政。同一家族在三国政坛都有很大影响力,这在三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蜀国诸葛家族的代表人物当然是诸葛亮,吴国的则是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而魏国的是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诸葛亮官至蜀汉丞相,独揽朝纲;诸葛瑾官至东吴大将军,也是名列三公的高位,后来他的长子诸葛恪更是独掌东吴的军权朝政;诸葛诞与两位宗兄相比稍显不足,不过也官至魏国征东大将军。《世说新语》中有对三位诸葛家族的功勋人物这样的一段评价,叫“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给这三人的能力排了座次。当然,狗在这里就不是贬义了,而是一个中性词,就是一种凶猛野兽的意思。
诸葛亮的故事脍炙人口、广为人知,所以这里我们就先来聊聊诸葛瑾。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瑾从头到位都是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好像一个弱版鲁肃。诸葛瑾出场的情节中,几乎每个都与孙权刘备两大集团的外交斡旋有关,好像诸葛瑾唯一的用处就是他与诸葛亮的友情关系。实际上,诸葛瑾绝不仅仅是个外交花瓶,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人物,也深得孙权的赏识。他性格上沉稳、大气,有独当一面的气度,孙权也喜欢在大事上咨询他的意见。如果不是如此,诸葛瑾也不会在孙权称帝后就做上东吴的大将军,豫州牧。从投奔孙权到成为吴国大将军,二十多年的光阴,诸葛瑾始终稳定处在东吴政坛的核心,一直是孙权器重的人物,这是非常不简单的。
提到诸葛瑾,就不能不提他的长子诸葛恪。诸葛恪自小聪明,是个有名的神童,他也因此深得孙权喜爱。一次孙权大宴群臣,把一头驴牵到了殿上,在驴的脸上写下“诸葛子瑜”四个字,大家都哈哈大笑。诸葛子瑜是诸葛瑾的字,原来诸葛瑾的脸很长,孙权把他的字写在一头驴的脸上,也是有意调笑。大概诸葛瑾平常宽厚仁德,也比较开得起玩笑,所以群臣聚会,开诸葛瑾的玩笑可能是个习惯。没想到年纪轻轻的诸葛恪此时却站了出来,请孙权让他再题两个字,孙权大方同意。诸葛恪走上前去,在“子瑜”两个字下面又写了“之驴”二字,成了“诸葛子瑜之驴”。这下群臣既笑的更加欢畅,诸葛恪也给自己的父亲打了圆场。孙权大喜,就把这头驴赏赐给了诸葛瑾。后来一天,孙权又打趣问诸葛恪:“你说你父亲和你的叔父谁更厉害呢?”诸葛恪的叔父自然是蜀国丞相诸葛亮了,诸葛亮强于诸葛瑾,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一件众所周知的事情。诸葛恪却说:“我的父亲厉害”。孙权问为什么,诸葛恪说:“我父亲知道的事情,我叔不知道,所以我的父亲更厉害。”这样一个强词夺理的回答,放在一个少年嘴中却特别可爱,孙权又被逗地哈哈大笑。孙权喜爱诸葛恪,于是在自己过世时将诸葛恪选进了辅政大臣之一,后来诸葛恪位居太傅,独揽朝纲,也算得上是一时之俊杰。可惜诸葛恪小有军事才能,却刚愎自用,轻敌冒进,穷兵黩武。太自信,太轻敌,这也是一个人从小就被誉为神童的代价。他主动大举北伐却屡次败给魏国,最后在政变中被谋杀,东吴的诸葛家族也被灭了个干净。诸葛瑾如果泉下有知,肯定会后悔自己当年为什么没对诸葛恪严加管教。
魏国的“狗”诸葛诞应该是诸葛家族中最不为人知的一位。他的父亲和爷爷是谁都无史可考,曾祖父是东汉的太尉诸葛丰,也就是他与诸葛亮和诸葛瑾最晚的共同祖先。换句话说,诸葛瑾、诸葛亮和诸葛诞有同一个曾祖父,他们的爷爷是亲友情。诸葛诞真正在魏国建立功勋是通过平定毋丘俭和文钦的叛乱。魏明帝曹叡死后,毋丘俭和文钦在淮南一带叛乱,作为曹魏驻扎在这一带的将领,诸葛诞领军平定了这次叛乱,之后就被晋升为镇东大将军,守卫淮南寿春一带。此时魏国政坛正值司马家族逐渐掌控局面,曹氏宗族逐渐失去权力。镇守边关的诸葛诞担心司马家早晚有一天会清除异己,于是走上了毋丘俭和文钦的老路,在淮南一带举兵叛乱。诸葛诞还联合了东吴,东吴也欣然接受了这份从天而降的大礼,两家准备联合伐魏。司马家族不久就起大兵前来镇压,诸葛诞寡不敌众,最终功败身死,被夷灭三族。诸葛诞的门下几百人,兵败之后拒绝投降,都说为了诸葛诞而死,死的值!可见诸葛诞驭下有方,深得人心。
诸葛家族在三国当中均能独树一帜,各领风骚,这的确是三国史上的一大奇观。同时,这种现象也是三国时期战乱导致社会动荡,家族分裂的一个客观体现。不过这三支诸葛家族有两支都被夷灭三族,免不了普通人家都遇不到的悲惨命运,也告诉我们乱世之中你方唱罢我登场,今天风光,明天就可能身首异处的现实。如果对比一下这三支诸葛,应该还是诸葛亮的水平最高。他在最弱小的国家,在政治的最中央,却一柱擎天,不仅保全自身,还能保全一个国家的命运。诸葛亮死后不仅没像诸葛瑾和诸葛诞一样被灭族,反而受到蜀人披麻戴孝的祭奠和纪念,“蜀得其龙”,一点都没有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