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许久不见,甚是想念,自大的我认为,各位也一定甚是想念我哈。我们继续接上一篇蜀国篇而继,今次肯定就是要讲其他国篇而不能重复了,就今次必须的转变国别来讲,肯定是要讲魏国篇了。与蜀国的各种风评不同,魏国越老越昏庸的主题倾斜性肯定要远远地小于蜀国篇。而各位看客一定会问,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当然也非常的简单,因为魏国最后为三国一统之主,如果过多或过大于出现因为昏庸而导致的各种判断错误,那么在历史成败上必然会有过多的不利影响,也对三国之一统来说是并不符合历史性逻辑的。
当然了,此次我们仍然不要聊那些魏国的平庸之辈,因为也同样并没有聊他们的意义。那些类似程志远、荀正等一干对魏国影响不大的人,可能看客您听都没听说过(但,至少他们是存在的),我就怕说着说着您都看睡着了,甚至我自己可能都睡着了,也提不起对三国这种档次人物的兴趣。不过,除了这种之外也有一些特殊的人物在仕途选择上存在一些对自己的误区。比如徐元直,虽然本身自拥才华,而且选择进到了魏国,这个选择不管是自选的还因是被(母亲的事件所)逼,但这个从历史上大体的最终选择,还是正确的。可是又选择了不做任何贡献和作为的抵抗形式,让自己最终也没再三国后期历史上写上自己光辉的一页,实属昏庸之选。
在魏国之中有一个列子比较特殊,在年轻的时候就走错了一步棋,虽然此人后期立功无数,但是想必对自己当初年轻时的所作所为也一定悔恨不已。这个人就是夏侯惇,此人最大的名气恐怕就是来自其因为拔矢啖睛这个典故,以及后期能力的展现。在三国早期的时候夏侯惇便屡立战功且能力超强,从来早早便树立了其在三国名人物士中的排行地位。然而他有一步棋却走错了选择,那便是曹军和吕布交战的时候高顺逃跑而追。其实就算我们现在打游戏也是一样,千万不要过于追击败逃的敌人过远,否则极易落入敌人所设的圈套之中。然而此次夏侯惇却追的过多,直接导致曹兴搞瞎了自己的一只眼睛,虽然独眼神将可以凭此树立名号,但是真实的事件来讲,谁又乐意让自己一辈子从此失去一只眼睛呢?所以此次选择实为昏庸之错。
魏国虽为最终一统三国版图的最终决策者,但是其大部分到了晚期昏庸的名士,很多都为皇室相关之人。比如说曹操当年就不应该直接杀了华佗而拒绝给其治疗自己的头疼问题,而曹丕也不应该轻易的就把自己的的夫人随意的赐死。但,正因为魏国是三国最终版图的决策者,而时间的历史却又证明了一切,所以在他们昏庸行为来说并没有改变魏国、晋国后期对三国时期中国大陆版图的统一,所以从历史的脚步上来说,曹魏这边昏庸的人,除了徐庶之外对魏国甚至说是三国来说影响不算大或深远,就可算也可不算配得上昏庸这个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