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势篇》中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犷弩,节如发机。湍急的流水,因其流动的速度飞快,以致能够漂移石块,这是因为水势强大的缘故;凶猛的飞禽,因其搏击的速度迅猛,以致能捕杀鸟兽,这是由于节奏恰当的缘故。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所掌握的节奏是短促的。这种态势,就俅张满的弓弩;这种节奏,犹如触发的弩机。正因为势和节有如此神奇的作用,所以孙子特别强调要求之势。然而这种势很难获得,却又极易消逝。所以,凡是善战者,一旦发现这种势,便抓住不放,充分利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曹操之所以要首先平定汉中,就是为了创造出这种势来。夏侯惇曾说:吴、蜀急未可攻,宜先取江中张鲁,以得胜之兵取蜀,可一鼓而下也。当时曹操很赞赏这个意见,高兴地说:正合吾意。正因为如此,才放弃了直接征伐吴、蜀的想法。曹操在一举乎定汉中之后,确实已经获得了这种势,司马懿对此分析得很透彻,他说: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巳取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实际上曹操取得东川之后,的确使益州震动,西川百姓一日之间,数遍惊恐,刘备也很紧张,不断与军师商议对策。另外,事后很多人也都对这件事进行过评论,例如蜀国的法正曾说:曹操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以图巴、蜀,乃留夏侯渊、张合二将屯守,而自引大军北还:此计失也。曹操后来在汉中危急时,对曾极力劝他进兵西川的刘晔说:恨当时不用卿言,以致如此!可见曹操巳意识到了这个错误。
从以上的情况看,曹操当时确实有势可乘。利用这神势去攻打刘备,即使不能一举平定西川,但肯定会给刘备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然而,待到后来刘备主动进攻汉中的时候,因时过境迁,曹操已失去了当时的势所以才节节败退,最后被迫退出东川,把已吞到肚里的一块肥肉又吐了出来。那么曹操当时为什么不乘势而进呢?如果说他不知借势肯定不对,因为像他这样精通兵法韬略,又身经百战的人,不会连这样的常识都没有。如果说他没有看出有可乘之势,也不尽然,因为当时很多人都及时地提醒了他。我们分析,其中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曹操此时有一种不思进取的思想,这从他的人苦不知足的言谈中便可看出。他的言外之意是对目前的现状巳经满足了,因为在势力上,他巳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在地位上,他巳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完全可以坐享其成了,对西川之地已没有多大的兴趣。由此可见,人当然应该知足,但绝不能自满,不能没有进取之心。一足安于现状,则现状反而难于安稳,有无数的教训可以证明。